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汇总3篇)

2023-09-23 07:05
第1篇:关于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关于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家长朋友请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这会给孩子造成一个不安全的心理。导致孩子出现不安全感,甚至影响孩子的正常人际交流。那么,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感的环境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楼房要盖得高,地基就要打得深而稳。人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个“地基”是在我们出生之后的头几年(0-6岁)构建起来的,它影响甚至决定我们一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这个影响一生幸福、健康的基石就是“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安全感来自对父母和自己的信心而非熟悉感或物质。当孩子对父母有信心:“他们爱我,无论我怎么样,他们都爱着我。”他(她)就会对自己有信心:“爸爸妈妈爱我,是因为我是可爱的,我是有价值和重要的。”进而对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信心:“爸爸妈妈是可靠的,他们是值得信赖的。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安全的。”孩子由这样坚定的安全感而能获得生存的动力、活力、勇气和毅力。 一个咨询案例:父母正在“闹”离婚,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双方如何分割财产,彼此能拿到多少钱。12岁刚上初中的儿子哭着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你回家来吧!你帮我跟老师请假吧,我不想上学了!我都不想活了。”处于婚姻破产痛苦中的妈妈和爸爸却没有听到这句话。妈妈焦虑而愤怒,她说:“我感到很烦躁,没有心思做事情,更别提看书了!”对于孩子来说呢,天要塌了,地要陷了,父母要分开了,家就要不存在了,十二岁的他情何以堪?!他如何能相信爸爸妈妈爱他,他怎么可能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身心呢?!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求有爸爸、妈妈,第二要求爸爸妈妈相爱,第三要求爸爸妈妈爱自己。这三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有问题。男孩子跟父亲学习如何成为男人,女孩子跟母亲学习如何做女人;同时,他们从异性父母那里看到异性的榜样;从父母的互动模式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怎样处理与同性和异性的伙伴的关系。因此父母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品质,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父母的成长决定孩子的成长!父母自身如果自信、自尊、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就能在家庭的人文环境中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原初安全感来自于父母(养育者),尤其是母亲养育孩子的方式。当妈妈对孩子需求的反应是及时的、可靠的、稳定的、平静的、温柔的、温暖的、充满爱意的,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善良的,同时孩子会在自我构建中建立起对自己的基本信心。有了对父母、对自己的基本信任,孩子才能感受到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是受到保护的,从而形成意志、信心、勇气等品质。 有了原初安全感,孩子才能专注地发展自己,才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打倒,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易放弃努力。当确认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孩子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寻求安全感上。 有坚实安全感的孩子内心坚信:“我是被爱的,我是可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我相信自己的判断。我可以做我自己!” 安全感稳固的孩子有以下特点:他们平静而友好,不会随意冒险,不会在公共场合乱跑,到陌生的地方也不会忐忑不安,会沉稳地观察环境,慢慢地融入人群和环境。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依恋式独立,他们很自信,不怕犯错和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不以竞争获胜或物质占有来定义自身的价值,不怕有与人不同的意见,不刻意逢迎,不因失败而沮丧颓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常常感觉到焦虑:“爸爸妈妈爱我吗?他们会抛弃我吗?”他会在心里形成这样的信念和决断:“没有人爱我,没有什么可以依赖,这个世界是可怕的,我也没有能力应对出现的问题,我没有价值,我不重要。”但是他又会在下意识中寻求证明:“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他们会照顾我,不会抛弃我,我是安全的。”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动机中,寻求关注常常是主要动因。甚至幼儿生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安全感缺乏:“爸爸妈妈会一直爱我吗?还是只有在我脆弱、生病的时候才来爱我?” 安全感缺乏的儿童则有以下的表现: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要么过度黏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常常依赖他人的帮助;迷恋玩具、食物或其他物品,渴求立即的满足,不满足需要或离开慰藉物就焦虑、不安;不敢参与竞争,不能接受失败;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统一,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或完全放弃。 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足够的爱的孩子(成人),会因心灵里的缺失和匮乏转而寻求其他的`满足:比如食物、玩具、衣服、钱、香烟、性、酒精、毒品等,从物质满足中寻求安慰。物质的东西,寻求就能得到,而且这些东西从来也不会拒绝我们、斥责我们、刁难我们。我们可以爱别墅、名车,然而房子和车爱我们吗?!物质带来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是短暂的、肤浅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吃、喝、挣、吸来填补心灵里的缺失。缺少安全感和爱,我们就会把对感情的需求转化为对物质的贪求。只是,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能满足心灵的需求。 父母爱孩子,他(她)就会去爱别人。父母伤害孩子,他(她)就会不断去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伤害社会,伤害这个世界。 安全感如此重要,父母要如何做,才能协助孩子建构起安全感呢? 以下是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几点: 一、花时间给与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前的陪伴;越小的孩子需要陪伴的时间越长。陪伴孩子游戏,让孩子在稳定、有序的环境(包括人文、物质环境)中生活。尽量不要在产假结束后把孩子塞给(外)祖父母或小保姆;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孩子3岁以前妈妈最好能做全职妈妈(或只做半天工作)。即使条件不允许妈妈放弃工作,在孩子3岁之前,作为妈妈,要尽量多地考虑孩子的需要,放下自己对成功、社交、娱乐、财富的需求,多陪陪孩子。一旦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就会自然“放开”父母,渐渐学会自己单独做事。 二、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更不能惩罚孩子;不威胁、不要挟孩子,不从身体和情感上抛弃或威胁抛弃孩子,不说诸如“你不听妈妈的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这样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此类的话;不因为孩子哭泣或发脾气,父母扭头走掉等。而是接纳、鼓励、支持、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哭泣、允许孩子经验各种情绪感受、允许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三、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接纳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他做的又慢又差;在他做事的时候耐心地等候,积极地关注,及时给与鼓励和赞扬。 四、给孩子建立适合他年龄阶段的规则,让孩子明确地知道各种界限,这样孩子就不会在与人交往和做事的时候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或者不断地试探底线和疆界,使自己和父母心烦意乱。 五、父母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成长,修养身心,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不把不良情绪带给孩子,还能够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提供平静而充满爱和关怀的陪伴、支持!建设、经营亲密、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身作则,提供孩子学习、模仿的范例。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的过程。对孩子和成年人来说智力成长都是依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安全感是我们身体、情绪、认知发展的基础,是我们一生幸福、健康的基石。没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好比空中楼阁,即使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在生命的重大课题出现的时候,可能根本就不堪一击。 第2篇:赵普:安全感先于幸福感 赵普:安全感先于幸福感 赵普少时就开始颠沛流浪,从安徽黄山到池州,转合肥,客居北京,始终在走。他从小就爱挑战个高体壮的男生,对方在沙地上压扁他,问:“认输不认输?”一边把他的光胳膊在沙地上磨来磨去,他疼得龇牙咧嘴,就是不认输。就这么长大——要么认输,要么变得强大。 16岁时,赵普参军,在一次晚会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引起领导关注,被调到团政治处广播室,从此对播音情有独钟。 19岁退伍后,赵普在安徽体育馆人事科待了4年,为老干部服务。“有两年都在迎来送往。老干部走了,我要慰问家属,联系殡仪馆,买送花圈。”常常从殡仪馆出来,取掉小白花,赵普立刻跳上公车,然后健步跑进安徽省气象台播报室,别上话筒,有模有样地播报次日气象。为了这3分钟出镜的兼职,他常常要在路上折腾很长时间。 23岁,他没有接到续岗通知。竟然下岗了! 是因为直言不讳的工作方式,还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理想?父亲也在同年病逝。为别人的父亲写过讣告,鞠过躬,见多了生离死别,临到自己,仍是眼泪热流。 “爸被人叫了一辈子‘老赵’,没有等到别人改口叫‘赵老’就走了。”从此独自行走在艰危岁月。摆过地摊,卖过玩具,扒过火车,住过地下室,光在北京就搬了13次家……“我是搬家高手,速度奇快!” 赵普曾写过日记以示心迹:“孩提时候,爸为生活奔波,自省城下放到山乡,又从山乡调到滨江小城,再调回省城……上中学时,一家人渐次团圆,生活逐步安定。此时的我年轻气盛,觉得爸爸守道而不能达变,忠厚而不用智巧……退伍以后,历经就业、下岗、上大学、再就业,渐知好歹,想起小时候,爸启我以智慧,授我以操守,不禁自惭形秽,始有曲意承欢之意,此时的爸爸已形容枯槁,暮色苍茫了。”收笔一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一路漂泊,旅程短暂 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干部专修班在全国招生,赵普考上了,他揣着仅有的8000元来到北京。1996年年底,他拿到了大专文凭,打开一看,哑然失笑。 “斜纹底文,全部印着‘成人’的字样——这不是毕业文凭,是我的成人礼呢。” 尽管25岁的大专生有点老,赵普还是凭借主持经验和实力,进入北京电视台实习。 他兴冲冲搬进了台里位于西三环的`地下室。10平方米,上下铺,8个男人抽烟喝酒,打呼噜。但真正不可忍受是没有机会上镜,他每天对着本子和话筒抑扬顿挫地配音。 当时的老主任罗影说:“宋朝刑罚有一招叫‘杀威棒’,知道吗?心气再高,也得在这儿憋着!”足足半年不给镜头。赵普熬着,没事就去台里,看别的主持人怎么播音。很苦闷的时候,他能一夜抽完一包阿诗玛。别人都睡了,只有他的烟头一明一暗,直到抽醉倒地。 那年春节他没有回老家,等到机会上镜,担任一个小节目的主持。 1999年,赵普和一位叫朱朝辉的农民青年同时崭露头角。这一年的6月20日,山西临汾吉县人朱朝辉骑着一辆粉红色本田250摩托车,沿着父亲设计的跑道,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创造了历史。 为了报道这次飞越,北京台竟把转播台开到了壶口瀑布现场,准备跨省直播。带队的是王惠副总编辑。当时共5位主持人,分担不同角色。年纪最轻的赵普被安插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现场说一句话就OK:“朱朝辉嗖的一下就飞过去了!” 沮丧的赵普仍然具有行动力。当时电脑还不普及,他在来之前就特意查了壶口的资料,到达当地后马上收集实际情况。然后他到瀑布现场考察,决定方案:穿上救生衣爬到瀑布下面,找消防部门借一根粗缆绳把自己捆紧。这个角度能拍出瀑布的险峻——史无前例。 “飞越”的前晚小组开会。王惠说:“镜头过来,可能说30秒,也可能说5分钟。你们都说说看。”别人都说一两分钟。赵普一气说了10分钟,没停,有历史故事,有当地民情,也有拍摄角度。 在接下来的直播中,赵普的镜头最多。变化随之而来。赵普被调到了“公益歌曲大擂台”,只做大型节目,年年主持北京台春晚,成为台里一哥。 生活稳定,薪水丰厚,赵普却在2006年出人意料地参加了央视二台的《魅力新搭档》比赛。 “在选手里我是资深人士,其他人要么刚毕业,要么刚入行,他们都喊我老大。跟一帮小弟弟比赛,我要是跌出前三甲,就已经败得一塌糊涂。” 他最终拿下了赛事第三名。随后,央视新闻节目《朝闻天下》制片人约请赵普主持。赵普不分昼夜地做了7个样片,正式播出后反响很好。 当时赵普在北京台刚好干了10年,单位正在进行最后一次福利分房,象征性交上10万就能拿到钥匙。负责人说:“房子给你留着,你再考虑!”赵普说:“您把10万退给我吧。”对方劝:“你在这里,是制片人,一哥,又有房……”赵普笑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相关推荐: 祝福心情好的经典语句 一句话经典赞美友情 美丽的爱情经典语句 杨教授经典语录 第3篇:存在感、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存在感、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来源:网络 | 发布于:2011-9-1 | 浏览数:492 | 评论数:0 | 提供文章者:陈元津 调整字号:【 大 中 小 】 将此文章分享到: 有时候惊异于我的直觉,有时候感激上苍赐予我的幸运。我的生活充斥着起伏和大大小小的波澜,我偶尔仍可以像孩童般毫无顾忌地笑出声来。这其实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仍有很多人觉得我是个从不会纠结难过,一直生活在阳光里的人,这对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这是别人眼里的幸福,很多人穷其一生在求索的。有些人愿意舍弃舒适的小公寓,花巨资搬进郊区的别墅,只为了别人的艳羡和夸耀。有些人喜欢去高档酒店假装随性地点一堆鱼翅鲍参,心里则爱着妈妈做的葱花炒蛋。他们不幸福,他们用一生求来了别人眼里的幸福,但他们的内心其实荒芜寂寥的可怕。幸福是很难定义的。在我看来幸福是一种感觉,像一股热流从心里流出的感觉。至少于我,那是幸福最直接的感受。 有时候,一早醒来时的一条短信,夏夜里的一通电话,冷寂时的一声问候,都可以激发出这样一种感受。被他人认为幸福是一种光荣,但 未完,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