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节二月二龙抬头来历习俗

2023-09-15 16:50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龙抬头节二月二龙抬头来历习俗,供大家参考选择。

  龙抬头节二月二龙抬头来历习俗

  农历二月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作为古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节日,其中的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龙头节,也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龙抬头来历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民间又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
  龙抬头传说
  传说一
  来源于伏羲,因为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每年到二月二这一天,他都要亲自去耕种自己的田地。后来的帝王们都继承了他的这种做法,希望可以安定老百姓,提高粮食的产量。随着时间的发展,从一种习惯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国策,必须要在这一天执行。
  传说二
  相传,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龙抬头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龙抬头传统习俗
  一、剃龙头
  龙抬头这一天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习俗应该就是“剃龙头”了。在这一天,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而正月不剃头的真相,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死舅”为误传。
  二、引钱龙
  龙司水,水润而生财。有些地区盛行在二月二这一天"引钱龙",当然,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例如有的在水壶里放置几枚硬币,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动的河或湖泊打一壶水,一路细洒着回到家,将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屯水的缸里,意为龙循水迹引而至家;有的则用铜钱拉红线回家置于瓮中;有的则以煤灰为引钱。
  三、吃炒豆、炒棋子
  农历二月二,按照民间的习俗,这天人们要吃炒豆和棋子。象征着“金豆开花”,龙王上天,带来新年的好收成,保佑一年都风调雨顺。
  四、采龙气
  早上卯时(5点到7点之间),此乃卯月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六口气,冥想一团青气从头顶百会穴下行至丹田,充满脏腑,整团青气包裹全身,然后步行向正东方走百步。如果您路上遇到行人且微笑致意,可吸财气旺气。
  五、吃龙食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农历二月初二还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
  六、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七、围粮仓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八、祭社
  北方很多地区认为”二月二“是土地公生日,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
  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九、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
  十、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二月二龙抬头禁忌
  1、二月二这天不能动刀动剪动针线,否则会伤到“龙目”,戳到“龙眼”。
  旧俗:早晨担水时,禁忌水桶碰到井帮,否则会碰伤龙头。这一天忌推磨,以免压住龙头。还忌讳吃稀饭喝疙瘩汤,以免糊住龙眼,天将降冰雹。
  2、二月二这天不吃面条,因为面条细长,像龙须。
  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讳吃面条,说是吃面条就是吃龙须,惹了龙王,当年会闹涝灾。不能喝粥、吃米饭,人们认为粥是龙血,米饭是龙子。不能纺花,因为“二月二纺花,胭了龙毛龙抓”。龙抓就是雷电击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伤了龙皮。武城一带忌太阳没升起前出屋门,否则会“踢囤尖”,砸了一年丰收的希望。
  3、河北新河、山东滕县都忌当日磨面,怕压了龙头
  山东东明一带在二月初一下午就要把磨房打扫干净,把磨的上下扇支起来,禁止使用。因为当地人认为石磨是龙头,因此龙头节就要把龙头抬起来。一直到现在、尽管磨面不使用石磨了,但到这一天,所有的打面机坊都要停止工作,怕“研烂了龙头”。
  4、除了以上禁忌,下面的这些民俗也要注意:
  1.女子结婚后,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2.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女子结婚选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妇。“回头”和寡妇。
  4.从春节到二月二不得空锅。
  5.走亲访友,看望病人忌初一、十五,下午不探望病人。
  6.商店忌说“关门”,晚上关门叫“靠门”。
  7.造房木材忌用桑木(“桑”谐音“丧”)。槐木(“槐”谐音“坏”)。
  8.渔民或船户忌说“翻过来”,称“滑过来”或“正过来”。
  9.忌说“吃醋”,叫“用忌讳”。

  龙抬头节二月二龙抬头来历习俗

  臧月(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区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同时,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龙抬头节二月二龙抬头来历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历二月初二,是传统的春耕节、农事节,俗称青龙节、春龙节或龙头节。此时,东风解冻,阳气回升,雨水滋润,最宜耕种。关于“二月二”这个节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这一天,好多地方流行剃头、蛆虫、唤龙等民俗,为平常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相传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位重视农桑的君王,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都要亲自到田间耕作,自理一亩三分地。由此引得后来的人纷纷仿效,春耕节就这样形成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令龙王三年不准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便偷偷降了一场雨缓解灾情。玉帝得知后非常生气,遂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以示惩罚。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终感动玉帝,乃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这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
  二月二这天,各地还陆续兴起唤龙、驱虫、剃头、接姑娘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唤龙意在把龙唤醒。农耕时代靠天吃饭,民间普遍形成对龙的崇拜和依赖思想。人们于春龙节这天想方设法把龙唤醒,好让龙及时兴云布雨。当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通过大人小孩口中念叨来唤龙,可谓之君子动口的“文”唤;再有就是拿竹木之竿来敲。民国《辽中县志》记载当地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此可谓之小人动手的“武”唤。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点蜡烛、油灯以照暗处乃至高处,以便在惊蛰之前找出毒虫加以消灭,这是一种办法;“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用硫磺、艾蒿熏家中器物,使毒蟲不敢靠近,又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则是象征性的以“煎”代“熏”法。明刘若愚《酌中志》云:“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清初实行剃头令,汉民被强制剃头,心中多有不甘。当时不少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剃头以表示“思旧”,后来演变成不给小孩剃头以免“死舅”的民俗。由于正月不剃头,龙抬头这天便成为给孩子剃头的最佳选择,大人也去赶时髦凑热闹,理发店的生意便火爆起来。
  接姑娘和唤龙应当有直接关系。由于一些地方有已出嫁女儿正月里不能留宿娘家的讲究,二月二唤龙要准备丰盛的食品,煎春饼包饺子等,爹妈便把女儿接回娘家住上几天,好吃好喝,休闲一下,因为接下来就该农忙了。二月二这天还忌动针线,说是害怕伤了龙眼睛。有的地方还兴围粮囤,预示一年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