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典故

2023-09-15 16:50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选择。

  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典故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历二月初二,是传统的春耕节、农事节,俗称青龙节、春龙节或龙头节。此时,东风解冻,阳气回升,雨水滋润,最宜耕种。关于“二月二”这个节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这一天,好多地方流行剃头、蛆虫、唤龙等民俗,为平常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相传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位重视农桑的君王,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都要亲自到田间耕作,自理一亩三分地。由此引得后来的人纷纷仿效,春耕节就这样形成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令龙王三年不准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便偷偷降了一场雨缓解灾情。玉帝得知后非常生气,遂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以示惩罚。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终感动玉帝,乃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这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
  二月二这天,各地还陆续兴起唤龙、驱虫、剃头、接姑娘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唤龙意在把龙唤醒。农耕时代靠天吃饭,民间普遍形成对龙的崇拜和依赖思想。人们于春龙节这天想方设法把龙唤醒,好让龙及时兴云布雨。当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通过大人小孩口中念叨来唤龙,可谓之君子动口的“文”唤;再有就是拿竹木之竿来敲。民国《辽中县志》记载当地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此可谓之小人动手的“武”唤。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点蜡烛、油灯以照暗处乃至高处,以便在惊蛰之前找出毒虫加以消灭,这是一种办法;“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用硫磺、艾蒿熏家中器物,使毒蟲不敢靠近,又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则是象征性的以“煎”代“熏”法。明刘若愚《酌中志》云:“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清初实行剃头令,汉民被强制剃头,心中多有不甘。当时不少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剃头以表示“思旧”,后来演变成不给小孩剃头以免“死舅”的民俗。由于正月不剃头,龙抬头这天便成为给孩子剃头的最佳选择,大人也去赶时髦凑热闹,理发店的生意便火爆起来。
  接姑娘和唤龙应当有直接关系。由于一些地方有已出嫁女儿正月里不能留宿娘家的讲究,二月二唤龙要准备丰盛的食品,煎春饼包饺子等,爹妈便把女儿接回娘家住上几天,好吃好喝,休闲一下,因为接下来就该农忙了。二月二这天还忌动针线,说是害怕伤了龙眼睛。有的地方还兴围粮囤,预示一年好收成。

  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典故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春节,端午节,这些节日都有一些美好的典故,其实就是说明中国人在远古时候奋斗的一些事情,只是流传到现在被大家逐渐的记忆成为一种神话,但是里面依旧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传承,所以这些节日值得我们纪念,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估计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今天我就把这个典故和大家说一下,希望大家记住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我是山西人,我们这里有一句话【二月二龙抬头,下春雨,大丰收!】这个故事要从唐朝开始说起,那时候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一下子玉皇大帝生气了,因为这是违反天道的事情。
  所以玉皇大帝要求四海龙王惩罚人间,不允许给中花大地下雨,就这样中国出现严重的旱灾,老百姓的生活自然是变得困苦不堪,这一天有一个管理天河的龙王来到人间,他看到到处都是饥饿的老百姓,很多人家的孩子因此失去生命,整个大地一片凄凉悲催的景象,这令有正义感龙王心里很难受。
  天河的龙王最终下定决心要给人间带来雨露,他飞上天空行云布雨,很快人间到处洒下甘霖,人们看到天河龙王的壮举,心存感激,纷纷向龙王表示谢意。就在这时天庭派出大将把龙王逮捕。玉帝因为这件事情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把天河龙王镇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同时立下一个石碑上面写着: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间的大众看到龙王受罪,大家团结一致想办法,终于想出那玉米炒开花的办法,为了拯救龙王,大家到处传这个办法,一时间人间处处是玉米炒开花。玉皇大帝看到人们的挚诚,终于决定将天河龙王释放。因为是在二月二,所以大家开始这一天纪念龙王,这也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典故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节日故事来源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故事一: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故事二:
  民间相传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实质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二月二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