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处暑是什么时候

2023-09-15 16:50
  处暑到,酷暑消,烦恼瞬间跑;勤开窗,多透气,生活规律好;热气驻,防晒到,美容养颜要;休息早,饮食好,锻炼身体壮。祝处暑快乐,笑容常绽放,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2020处暑是什么时候,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0处暑是什么时候

  2020年处暑的日期:

  2020年08月22日 星期六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8月22日-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50°时。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候变化的一个节气。由于“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虽没有夏天酷暑,但仍会闷热,并且干燥。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炎热的酷暑已过去,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而但并未真正进入凉爽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2020处暑是什么时候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泼水习俗 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2020处暑是什么时候

  处暑要严防蚊虫叮咬

  进入处暑,天气转凉,却又不失温热潮湿,这样的气候为蚊虫的孳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处暑时节是蚊虫活动的“旺季”,同时也是蚊媒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蚊虫叮咬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疟疾,老百姓又叫做“冷热病”、“打摆子”,民间有歌谣:“八月谷子黄,摆子要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这充分反映了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此外,蚊虫还能传播丝虫病及登革热等,危害人体健康。

  要蚊媒性传染病,一定要保护好皮肤,严防蚊虫叮咬,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同时还应重视消灭蚊虫工作。对于蚊虫来说,其孳生最理想的场所是死水潭、沟等,因此,要注意净化周围环境,搞好室内卫生,及时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疏通不流通的沟渠,同时夜间在室内要充分利用灭蚊器灭蚊。此外,对于能够消灭蚊虫的燕子、蝙蝠、蜻蜓、青蛙要加以保护,让它们担负起消灭蚊子的重任。

  “秋冻"也需因人而异

  处暑之后,气温逐渐降低,不过早添衣,可使人体的抗冷机能得四季养生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但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加棉”,“秋冻”也要有个“度”,既要坚持“秋冻”,又要确保不因受寒而伤身,当添衣时不添衣,而导致着凉生病,就违背“秋冻”的原意了。秋季养生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或是气候较暖和的中午,少穿一点衣服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或者早晚气温非常低时,就不要一味地追求“秋冻”,应该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

  此外“秋冻”还应因人而异,有一些不适宜秋冻的疾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病人、骨关节病患者、支气管炎患者等就更应当及时添衣了。

  寒冷、潮湿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滑膜反应增加,从而使骨关节病症加重。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的患者应从立秋开始就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常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血管负荷加重,再加上由于秋季干燥,人体血液黏稠,血流减慢,所以易引起脑出血或使脑血栓形成。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不宜受冻。

  支气管炎患者特别忌冷、忌风,寒冷空气会对他们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道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疾病复发或加重。因此这类病患者也不宜秋冻。

  秋高气爽防秋乏

  进入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本应是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时节,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反而常常会感到疲惫乏力。这是因为,在炎炎夏日中,人体消耗了过多能量,到了秋季,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肌体会产生一种懒洋洋的疲劳感;再加上秋主燥,耗气伤阴,气虚会导致四肢乏力,精神疲惫,而且处暑时,虽然早晚温凉,但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中医称暑湿困脾,人体容易感到困乏,这就和春季气候变化会发生“春困”一样。秋天,肌体产生的这种莫名的疲惫感就是“秋乏”。

  产生“秋乏”,不要惊慌,这是人体随自然气候变化所表现出的正常反应,是人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

  不过,虽说秋乏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的健康没有危害,但无疑会影响工作,特别是对一些特殊行业,可能会成为很大的隐患。例如,对于驾驶员来说,秋乏是酿成交通事故的一大原因。所以,防秋乏是很有必要的。

  增加睡眠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防秋乏的一个最重要方法。良好的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加强锻炼

  秋高气爽,空气中含氧量高,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增强身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并改善精神状态。

  此外,调理饮食,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也能有效排除人体疲劳时所积存的代谢产物,克服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