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护理基础篇1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医学??育网搜集整理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医学??育网搜集整理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1984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1993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20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6 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
中医学护理基础篇2
[关键词]高职 中医 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学仍在医疗保健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医特色,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实践。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在中医护理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多。因此,高职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宜讲究方法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教学
中医学的教学任务不只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教材当成蓝本,根据大纲要求、教学条件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1.1 结合学生特点,研究教材内容
高职学生在生源上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高考的失败者,这部分学生往往存在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意志欠缺等弊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授课对象的特征,结合学生特点研究教材内容:①把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做到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识记;②内容较少实际运用较少对整体知识结构影响较少的内容适当删减;③能与实践课结合的内容尽量发挥实践课特色,让学生体会直观教学的优势;④切合社会需要,将中医学就业前景、临床特色、优势等融入教学。
1.2 注重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教学环节连接而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与学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或用病例、或用社会现象、或者相关知识等,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主题;其次,在教学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营造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学习热情,因势利导把握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适时、适度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1.3 充分利用教学课件
传统的中医教学已经不再完全适应当今的护生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亲自设计教学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更好的促进中医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画、图片、视频等,使知识表达更加充分、生动和直观,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1.4 上好实践课
中医操作技术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临床实践活动,比如针灸、拔罐、足浴、耳穴按压贴敷等,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无论是对于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还是自己的家人朋友,都会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相关操作技巧,做到定位准、操作熟、效果显著,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和快乐,又拉近师生关系,便于以后课程的学习。
2 结合学生特点,促进自主学习
高职学生经历了中学时代的文化课程学习后,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自主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设计问题、案例、场景等,并逐层递进提示解决思路,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来有效解决问题。
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专业素质
中医学护理基础篇3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医学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到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医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以对于《中医学基础》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展的现状。[1]
一、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联系临床经验
一般医学类的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1.2 突出难点教学内容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挑选出重点与难点。对于重点问题,教师需要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将文章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对于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析相似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充分体会。[2]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是针灸专业,教师可以集中讲解针灸应用的案例;如果学生是中医戒毒专业,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戒毒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针对性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本专业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中医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很多概念、观点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结晶,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中医学中生涩的名词给学生造成虚假的感觉,尤其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甚至觉得有些迷信,所以学生有时候会感觉迷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将中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中医学在现代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美容等各方面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知欲望。
2. 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护理、中药药剂、中药市场营销、西医临床医疗、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对中医学上的基本知识、技能、概念以及理论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为学习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2.1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上,适量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音频、文字、动画等刺激感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一般中医学上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所以多媒体的介入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课程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网络教学主要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2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同样涉及到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发言中,因此评价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改变为: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课堂发言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分组讨论成绩+课余作业成绩。经过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实现评价的目的。[3]
二、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1.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
根据教学的最终结果显示,参与《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学生经过教学评估后,成绩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超过10分,而且整体学生合格率也比改革前提高12%,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多数学生更积极、乐观、主动、认真地面对考试,顺利完成学业。[4]
2.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影响较大
根据追踪调查结果,《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后期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影响较大,并且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许多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在深造或者就业的过程中,《中医学基础》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从自我发展以及责任感上,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心得。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护理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完成自我完善。
三、结语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革新、评价方式的改变,关于中医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国中医学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 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2] 李如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J] .中医教育,2000,(6) .
[3] 罗根海,于越,胡文彬. 与医学相关专业的办学思路与实践探索[J] . 中医教育,2005,24 (2):26-28.
中医学护理基础篇4
中医学主要是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来的医学模式。其哲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象比类”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制。故“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中医理论赖以构建的基础。这样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反映出中医哲学思想两个特点:整体和辨证。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中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精神和形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是由具有不同机能的脏腑构成的,脏腑之间既存有相生相克、相辱相乘等联系,又存有阴阳协调、互为表里的联系。脏腑之间还可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相连,使人体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相互联合的五体、五官、五华的统一整体[4]。阴阳五行理论又有机的将人与自然界密切结合在一起,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致使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如人体体温会随昼夜变化,夜间较低、下午傍晚较高;大多疾病亦呈现出清晨较轻、下午加重。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精神心理变化可引起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众多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而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传统医学通过哲学思辨的方法就以总结出“情绪致病”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将人的精神和形体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基础上,精神和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人的精神意识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情志活动包括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无论精神意识或情志活动皆由五脏精气所化生,是五脏活动的产物。故而有了诸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理论[5]。辨证是中医哲学思想的另一特点,辨证的过程即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体现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典哲学思维。整体观念和辨证观念实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从实践总结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总结理论的科学思维过程,是中医哲学体系的基础。
2中医哲学思想对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在我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思想和方法便于群众接受。中医哲学思想对现代护理发展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整体和辨证观点可对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逻辑思维方法。
2.1充实现代整体护理内涵
现代整体护理实质是把人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方面考虑人类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医哲学思想中的整体观念不仅阐明了人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的整体,而且说明了这些方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理,为现代整体护理提供了可以应用的方法论。如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应综合分析患者的生理病情、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在慢性病患者护理时,注重心理护理,强调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亦充分体现出中医哲学思想中的整体观念。
2.2延伸现代整体护理行为
我国现在实行的整体护理模式主要应用于各级医院。而护理学是一门促进人类健康的学科,她关注的不仅仅是处于疾病期的人群,更关注于需要如何预防疾病、维持健康。中医哲学思想强调整体辨证观念,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证施护”的理念为现代整体护理行为的延伸提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基础。“未病先防”提示护理人员在进行预防保健时,可顺应四时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养生食疗。“既病防变”提示护理人员在进行整体护理过程中,注重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预见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使得疾病维持在一个稳定阶段或向好的方向转归。“既病防变”的思想对于慢性病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急性期、稳定期,而对于疾病稳定期时,如何通过好的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干预措施来防治病情突变或加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护理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辨证施护”为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提供了思想及方法指导。其“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思想可指导改进整体护理中以疾病为基础制定护理措施的做法,促进整体护理工作方法的改变。中医学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医学的众多研究方法,使得评判更具客观化、数据化、重复性及对照性。而现在整体护理模式也应该从中医学中吸取优良的哲学思想,充实整体护理研究的思想及方法论。
中医学护理基础篇5
【关键词】护生中医教学临床就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8-01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而目前在西医院校也开设中医学课程,主要是了解中医学理论特点,通过临床实践认识中医在治病救人、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临床医护工作有助于开阔视野和思路。但护理专业中医课时有限,内容较浅较少,因此,结合护生将来临床就业需求特点,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下面就个人体会谈一下在护生中医教学中的方法运用。
1区别中西医理论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虽然它们的研究对象相同,但因其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对疾病认识、治疗以及研究方法都有很大不同[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具体问题做好区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护生学习内容主要以西医知识为主,而且在学习中医知识前已经学习了一些西医基础学科,当学习中医知识时,自然会把二者联系对比。比如脾脏,从西医来说,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清除衰老血细胞等功能,从中医而言,脾脏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统血;比如感冒,西医根据病而选择抗病毒药物,中医则根据病的证型选择用药。因此,教师一定要强调中医与西医的不同,让学生能够区别对待。
2重视技能操作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操作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针灸、拔罐、按摩、推拿等,医院护理人员如果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常用操作技术,对于临床护理工作,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方便。由于课时较少,很多教师在中医技能课往往以播放视频、录像代替,学生没有机会得到真正的练习,所以在将来临床护理工中,很少想到运用中医方法处理。教师在此部分教学中要以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内容为主,着力指导学生针灸操作的技巧、按摩的手法、拔罐的方法等,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两三种操作方法,以应不时之需。比如,在患者昏迷时,能准确找到人中穴、涌泉穴等进行指掐或针刺操作,以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通过有效的实践,才能够对理论认识理解更加充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在讲述脾脏时,可以把脾胃虚弱的学生作为案例进行讲解,或者联系生活现象,比如三伏天人们会感觉胸闷、食欲减退、腹泻等,加深学生对脾脏的理解。在讲述舌苔、脉象时,可以让学生彼此观察,加深记忆。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力的激发学生对中医知识的兴趣,能够直观观看到比较抽象的中医许多机理的动画、图片、视频等等,使知识表达更充分,学生理解更有利。比如介绍中药时,可以一边讲解药物药理药效,同时展示药材图片,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介绍五行学说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做成动画,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和关系。介绍经络时,教师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做成图片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心中豁然开朗。
5适当取舍
中医学内容丰富,有些知识很深奥,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讲深了课时不允许,讲浅了学生不明白,因此应该针对教材内容和将来临床需要做到恰当取舍。护理专业中医学的内容丰富,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者用到的中医知识的多少对教材内容适当调整或者删减。
综上所述,中医学内容丰富,要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和运用更多的中医知识,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临床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中医学护理基础篇6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应用;探讨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1.1 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现代特别重视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的[1],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倾向于人的整体性、有机性、连续性;并且,“天人合一”这一朴素辩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1.2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辩证施护体现了临床护理过程中着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采取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等方法。
2 中医护理的现状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现阶段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其效果也渐渐得到肯定。另外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健和康复的应用研究[2]。
3 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国际交流的水平;
3.2 现有护理人员还未普及中医护理学知识、缺乏辩证施护的能力[3];
3.3 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学科内涵还比较模糊;
3.4 中医护理技术不普及、操作实践机会少[4];
3.5 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磨合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4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从饮食、情志、病情观察、生活起居和诊疗技术等诸方面讲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这里着重探讨辩证施护,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护”。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谓"异病同护",就是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相同的病机和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和证要采用不同的施护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5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走继续教育的道路。在护理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医学内容丰富多彩,疗效显著,中医护理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整理、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理军,中医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 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3] 韩丽莎,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 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6-19.
中医学护理基础篇7
本专业培养的是中医师,需要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面,能作为中医师出诊或者自己出来开诊所的只是少数,因为他们都需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淬炼。大部分毕业生还是去医院当医生,这里的医院,主要指的是中医院,当然也包括一些西医院的中医科室。其中本科毕业生一般就是去县里的二级医院,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去一些养生、健康管理的公司或企业工作。另外,对于专门从事医学工作的同学来说,这个行业对学历的要求很高,所以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
不过,由于中医执业范围的限制和国家规定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不能去报考临床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中医执业医师不能再进入各医院的临床科室,所以在中医医院,很多中医师在临床科室工作受到了卫生执法者的质疑,不过这种尴尬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扶持力度的加大而减少。下面介绍的几个专业就没有这类尴尬了。
针灸推拿学——绿色医疗,低碳环保
针灸推拿学专业原本就是中医学的一部分,中医学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也有针灸推拿课程。但相对于中医学专业而言,这个专业更加的“绿色环保”,因为针灸师也许只是利用一根针、一根艾灸条加上一双手就能够减轻困扰你多年的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头疼、失眠等各类不适,这也是让外国人感到惊叹的地方。这个专业是中医学领域中率先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接受的专业。据说,针灸推拿还得到国外医保的认可,在国际中医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就业方面,本科学历可到县级医院就业;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可以在市级的医院就业或从事科研工作。当上针灸师后可到医院、诊所、康复治疗中心、保健俱乐部、美容院、保健药品商店和健康研究中心等场所工作,除此之外也可以自己开诊所。如果英语学得好,还可以到国外发展,在国外从事针灸推拿工作将比国内有更好发展。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针灸推拿为主的医疗保健系列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一般英语托福成绩在550分以上的针灸本科毕业生,都有着很大的出国锻炼的机会。总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针灸推拿人才极其短缺,其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护理学——不愁找不到工作的专业
顾名思义,护理学专业培养的是护理人员。护理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延伸和分支,具有临床医学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地方。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前两年都差不多,在后两年的时候才开始有差异。护理学生要系统地学习各科护理学,如: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而临床医学专业则是学习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
这个专业还有一个特点——实践能力强,所以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比较适合本专业。因为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范围非常广,从常见的打针输液、整理床褥、协助患者刷牙洗脸,到婴儿保健、重病护理、紧急护理、老年医学、肿瘤医学、社区保健,还有儿科、精神病科和妇保科的护理都是他们的工作领域。
在我国,护士极度缺乏,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大部分医院都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在就业方面,护理岗位就业率相较医生类岗位要高,而且同样是本科生,读护理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去到一家很好的三级医院工作,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则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据了解,在管理和商业方面受过训练的护士管理者是护理类职业中增长最快的人。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兼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还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工作。
康复治疗学——后临床工作,协助患者康复
现代的康复治疗学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简陋的治疗方法,而是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治疗措施,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该专业出来的学生做的是“后临床工作”——前面的几个专业大都是直接接触生病的人,而该专业接手的是接受过临床治疗但是没有完全康复的病人,这就需要康复师来协助患者制定严格详细的康复计划,协助其痊愈。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医学阶段与临床专业学生是相似的,高年级以后则开始学习他们本专业的知识,如对一些疾病进行后期的康复评估、康复治疗等等。
一家正规的康复中心,里面的治疗内容包罗万象:有烧伤、骨创、神经等损伤的康复,还有矫形支具等。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分为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等,通过运动治疗、水疗、神经促通技术、减重治疗技术、假肢矫形器制作等手段,来使患者康复。
中医学护理基础篇8
关键词:慢性患者;心理特点;中医护理
现阶段,临床上的老龄患者逐渐增多。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导致患者出现易怒、焦躁等心理症状,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治疗期间,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笔者为了解中医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医院收治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历史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58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3例,年龄为76~84岁,平均年龄为(80.42±1.37)岁。本组158例患者中,51例呼吸系统,39例内分泌及代谢病,36例心血系统疾病,32例消化系统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性别等未出现显著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对患者行常规心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症状进行疏导护理方法如下。
1.2.1.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现阶段,医院临床护理逐渐趋于人性化发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时进行人性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式不仅能消除患者的恐惧感,还有利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
1.2.1.2进行健康知识宣传 可组织小型讲座,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患者了解慢性疾病的治疗特点,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使得患者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中来。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1.2.2.1精神状态的护理 精神状态可以反应出慢性疾病患者的手是否存在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黄帝内经》提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患者出现消极状态时,会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因此,中医学认为,改变患者的精神状态是进行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使得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出血气血虚亏症状,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
1.2.2.2饮食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受损,食欲下降,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中医学者认为,食药同源、膳食均衡可促进患者阴阳平衡,可避免药物治疗对肾脏组织的损耗。通过荤素搭配进行饮食护理期间,胡萝卜、土豆、黄瓜、大米、黑木耳等不同的食物的色泽差异能够刺激患者的视觉,达到增加食欲的效果。
1.2.2.3临床护理 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慢性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临床不适感,且患者的原发疾病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差异。因此,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可适当辅以穴位按摩,例如:对于心神不宁患者,可按摩神门穴。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64.56%,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30.38%,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临床研究表明[1],慢性疾病患的身体机能受到较大的损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患者常常会出现临床不同的心理问题,笔者进行研究期间,发现患者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①悲观情绪:由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周期较长,且病情常常难以控制。不仅会造成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还易导致患者出现气血两亏、脾胃受损的现象;②消极状态。进行临床治疗期间,患者的临床症会出现恶化迹象,还会出现厌世情绪,消极配合临床症状,精神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出现气血不足,抑郁成病的症状。
中医学对慢性疾病的临床护理有独特的方法,笔者医院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临床护理:①精神状态的护理。中医学认为"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2],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②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可调节患者身体机能。中医学认为食物之无色具有不同的临床作用。例如,番茄等红色食物,加速患者气血运行,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菠菜、黄瓜等绿色食品可改善肝功能受损状况;③加强对临床症状的护理。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穴道到按摩上,该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加强中医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护理,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凤姣,李艳,曹仲珍.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状况与护理需求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0(05):67-69.
[2]王菊本,李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5):140-140.